如果你只有2分鐘,可以睇片——這難得出版的《大人》特刊,內容有什麼。
如果有多一點時間,我想好好告訴你《大人》的故事:
2012年我編寫了《死在香港 見棺材》和《死在香港 流眼淚》兩本書,當時見到好多傷心的照顧者,失去親人後極大遺憾。
於是用了超過3年時間,2016獨立出版《香港好走 有選擇?》《香港好走 怎照顧?》《平安紙》(個人生死策劃筆記)——然而生命到了最後一程,仍然難免遺憾,有可能更早一點嗎?
可否由步入晚年開始?甚至中年覺悟?
這採訪範圍實在太大,也不可能是幾本書,於是2015年成立慈善機構大銀,經過一些波折,才在2017出版月刊《大人》,希望圖文並茂以及多元化的內容,吸引不常看書的讀者。
「大人」的定義不是年齡,而是責任和力量。
可能六七十歲退休正想去玩,回到人生的任性小孩時代,但二三十歲,亦有好些已經要照顧生病的父母,或者思索社區連結,希望了解未來人口高齡化的挑戰。所以《大人》從來都不是給長者看的,相反,很多讀者大部份是中年人,三份一是三十歲以下。
《大人》出版了兩年,每月的印量都是5,000。香港很少月刊銷量可以超過1,000,《大人》不夠一年,訂戶已經過千,每月活動都賣近千本,便利店銷售也一度迫近一千。發行由冷淡,覺得「邊有人睇架」,到我們暫停時很不捨得。
暫停,因為實在太累:謝謝多個基金的資助,可是只夠一半開支,廣告比預期少太多,我們要拼命出書、拍電視、講座去支付《大人》的成本。
我們比約定的出版期數還多出一期,才決定暫停。把原本可以出版多兩期雜誌的資金,在油麻地開設「大人站」,把所有採訪資料都公開,成為照顧者資源中心。
同事沒停過找商機,那怕是季刊、半年刊——然而疫症來到,所有廣告都叫停。
謝謝賽馬會找我們撰寫夾頁的「安寧頌」特刊,因為這筆錢,我們可以出版這期《大人》。記者馬上把握機會採訪,包括這短片裡提到的:香港十大致命疾病體檢攻略、家居照顧資源、晚期照顧手冊等等。
有點感觸,記者都好用心——但還有下期嗎?
時勢太惡,難以計劃,只能把握機會,做得幾多得幾多。
不斷有讀者問《大人》會否有網上版,我們主要擔心網上更難自負盈虧,香港實際能夠商業模式運作的網頁少之又少。這次也歡迎捐款,希望大家支持大銀的照顧者工作和籌備《大人》電子化。大銀是慈善機構,$100以上就可有免稅收據。
總之,《大人》紙本或網頁,「有錢就出」。